時評
讓體育課站到“C位”
體育課上居然可以抓雞?是的,你沒看錯。日前,在廣西興業縣葵陽鎮泉江小學,學校把體育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。在尚未進行春耕的農田里,學生們玩起了抓雞游戲,幾個回合下來,學生們個個氣喘吁吁、滿頭大汗,田間地頭飄蕩著持久的笑聲。
這則新聞在迅速沖上各大新聞平臺的同時,也成為觀察校園體育變化的一個重要視角。寒假結束后的春季學期,每天一節體育課、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等要求,逐漸成為國內一些中小學的標配,不少學校也針對如何上好體育課進行主動探索。
就拿南平來說,當地教育部門就提出各項創新舉措:空間利用集約化,鼓勵學校開發走廊、樓頂等“金邊銀角”以拓展運動場地;課程設置個性化,推廣花式籃球、輪滑等特色項目,打造“一校一品”體育品牌,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。
近幾年,中小學生健康成長、全面發展備受各方重視。其中,中小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長引人關注。去年12月,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專門就此進行問卷調研,結果顯示,能夠達到每天體育鍛煉2小時的中小學生比例為18.3%。
變化的驅動力來自動作不斷的校園體育政策。去年12月,教育部召開全面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座談會,交流各地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實踐探索,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。今年1月17日,教育部印發首個專門針對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——《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若干舉措的通知》。兩天后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,明確到2035年,建成教育強國。《綱要》提出,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。
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門不斷出臺新的政策,越來越強調體育不是可有可無,而是必不可少。隨著落實教育部要求的“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”,不僅時長,內容同樣重要。除了確保開足開好體育課,是否能將課間、早操等時間充分利用起來,是否還有提升空間,如何通過評價確保措施落地,都對學校的統籌協調能力和教師的智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。
更重要的是,新規的實施不僅關乎學生的體質健康,也關乎教育的本質。其目的就是要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人,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,讓學生走出教室,擁抱陽光,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,在體育鍛煉中增強體質、健全人格、錘煉意志,為未來成長積蓄強大的力量。
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,而體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。當體育課不再是被切割的碎片化時間,當操場不再是教學樓的附屬品,當汗水與歡笑真正成為成長的最佳注腳,教育才能回歸其本質——讓每個生命都找到屬于自己的綻放方式。(記者 肖榕)
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