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臺灣會館:一館連兩岸 交流譜新篇
福州臺灣會館內的歷史主題展區
游客在福州臺灣會館內拍照打卡。
熱鬧的蛇年春節已經過去,但坐落于福州三坊七巷黃巷的臺灣會館仍保留著濃濃的年味。近日,福州臺灣會館正在展出“客家印象·多彩閩臺”客家文化主題展,傳統手工藝制作客家燈籠掛滿展廳,象征富貴吉祥的牡丹花客家花布懸于空中,市民和游客還可以觀賞陶瓷、竹藝、油紙傘等傳統手工藝制品。
“客家文化是閩臺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,兩岸同胞通過觀展可以了解兩岸同根同源、一脈相承的歷史。”福州臺灣會館負責人、福州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秘書長蔡華說。
如今福州臺灣會館經重修后已經成為兩岸多領域交流的重要場所,更是兩岸同根同源、同文同宗的重要歷史見證,承載著兩岸割舍不斷的文脈親緣。走進臺灣會館,“閩海鐘聲啟發性靈數百載,中華文運綿延道統五千年”的楹聯,道出了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。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臺灣設府,隸屬福建,開始設立官學,全面推行科舉制度。臺灣秀才須赴省城福州參加鄉試,中舉后可赴京師參加來年會試。
“明清兩代,鄉試每三年一次,一般在8月舉行,為了避開臺風季節,臺灣士子通常三四月就抵達福州?!辈倘A介紹,為解決臺灣學子考試期間的居住問題,清光緒九年(1883年),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籌集1.5萬兩白銀在福州貢院附近(今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附近)購地,興建了臺南、臺北“兩郡試館”。同時,劉璈還提銀3000兩,在北京購建臺灣會館,供臺灣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時暫住。
科舉時期,臺灣士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功名的追求從未停歇。他們不畏海峽風浪,遠渡而來,在臺灣會館中挑燈夜讀,夢想金榜題名。據記載,清朝科舉制度在臺實行的200多年間,臺灣共考取文進士33名、文舉人306名,武進士10多人、武舉人297人,書寫下父子、翁婿、舅甥進士和師生同榜、一門六舉人等科舉佳話。
歷經歲月變遷,臺灣會館舊址已不復存在?!盀閭鞒虚}臺歷史文化,福州市于2018年在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擇址復建。大家現在看到的臺灣會館于2020年11月1日落成揭牌。”蔡華說,復建工程廣泛征集文物史料,力求還原歷史風貌。2019年7月,福州市臺聯組織交流訪問團赴臺考察,臺灣社團和專家學者紛紛響應,捐贈有關書籍、資料30多冊,提供文物史料線索10多條。如今,館內藏有文物史料2000多冊(份),包括霧峰林家后人林光輝捐贈的《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之奏折及札文》等珍貴復仿件,翔實記載了閩臺科考淵源和兩岸交流歷史。
復建后的臺灣會館占地面積1611平方米,包含歷史主題展區、當代專題展區、交流活動區、配套功能區等,兼具展示收藏、聯誼聯絡、合作互動、學習交流和學術研究等多種功能。步入館內,象征“兩岸一家親”的連心橋映入眼簾,中堂內“下榻會館”“以文會友”“挑燈夜讀”“赴考應試”4幅動態畫卷屏,生動再現臺灣士子的趕考場景。在歷史主題展區內,臺灣考取的進士、舉人記錄詳盡,生動展現閩臺科舉制度的淵源以及閩臺民眾交流交往的歷史。
自2020年11月揭牌以來,福州臺灣會館人氣頗高,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。福州臺灣會館以榕臺歷史沿革、傳統文化、民俗信仰為依托,持續開展“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”“閩海大講堂”“青春相約 融通未來 臺灣青少年交流”等特色品牌活動;與福州大學、福州臺協會等共同打造海峽兩岸(福州)人工智能——工業機器人競賽活動品牌,聯合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開展“?!ぜ摇ど纭ゐ^”協同育人教育實踐項目;在春節、元宵、端午等傳統佳節,組織兩岸婚姻家庭常態化開展“鄉親相愛一家人”傳統節日聯誼……據統計,從揭牌至今,相關部門和社團在臺灣會館開展各類活動169場次,接待涉臺單位、團體等846批次13828人次,到會館參觀的賓客637655人次。
“未來,臺灣會館將繼續肩負歷史使命,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、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貢獻力量?!辈倘A說。(記者 汪潔 文/圖)
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